廣告
快訊
KNEWS
⚡
老人別輕忽姿勢性低血壓!常見4原因 器官供血不足易休克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前總統陳水扁妻子吳淑珍昨日因姿勢性低血壓,第一時間送到醫院時昏迷指數3,目前生命徵象回穩。姿勢性低血壓是老人常見的問題,好發於改變姿勢時,醫師指出,可能原因包括體液不足、年紀大後自律神經系統反應變慢、神經病變、有吃降血壓藥或利尿劑,建議慢慢改變姿勢、補充足夠水分、穿彈性襪及調整藥物。

國內65歲以上老人患有姿勢性低血壓者的占15%,75歲以上患有姿勢性低血壓者達30%。根據台大醫院衛教資料,老人因神經系統障礙、心血管退化或肌力不足,血壓調節失靈,隨著姿勢改變(起身時)血壓調節來不及,造成血液回流不足而發生姿勢性低血壓。
隨著姿勢改變而有頭痛、頭暈、視力模糊、心跳加快、虚弱無力、昏厥、噁心、頸部疼痛、下背痛等,用力解便、解尿、進餐後、長久站立、環境度升高等因素會加重症狀。嚴重則有心絞痛或暫時性腦缺血發作。老年人可能會無症狀或出現不典型表現包括講話不清、視力模糊、跌倒、神智不清等。
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導管室主任林謂文指出,常見幾個原因,第一是體液不足就會產生血容積不足,產生血壓下降,例如夏天大量排汗、脫水,很多患者早上血壓低又沒有吃早餐,長時間禁食又水分不足導致低血壓。
第二是年紀大之後自律神經系統反應比較慢,第三是神經病變,像是糖尿病神經病變、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第四是有吃降血壓藥或利尿劑。
林謂文表示,血壓不高的時候,器官循環都會受到影響,如果急性血壓下降,可能造成器官供血不足而產生休克,可能有生命危險。預防姿勢性低血壓,最主要還是在改變姿勢的時候放慢動作,譬如起床時先在床沿坐個三十秒到一分鐘,確定沒有頭暈再站起來。
其次,補充足夠水分,穿彈性襪避免血液積留在下肢,如果還是無法改善,建議諮詢醫師看是否藥物造成,評估調整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