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高中改10點上課 醫:2成人晚起更有效率、沒配套會很可惜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民眾在網路平台提案,「國高中上課時間改為10:00到16:00,避免慢性睡眠剝奪導致學生憂鬱、自傷自殺風險提升」,目前已逾萬人響應。精神科醫師指出,多元選擇是好的,但必須提出配套措施,約有1-2成的人天生生理時鐘較晚,這樣的措施對他們是有效率的;不過有些晚睡晚起是後天造成,如為學習動機不足等因素,對於被動聽講沒興趣而在白天打瞌睡,卻沒有從根本因素改善,單純延後上課時間是很可惜的。

醫:約1-2成晚睡晚起反而有效率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啓彬說,約有1-2成的人,屬於天生晚睡晚起的族群,通常要在早上8、9點後,頭腦才開始比較清楚、工作學習才有效率,所以確實有相關事實根據與研究,例如彈性上班的措施,有些人在這樣的狀況下做事效率很好,可能因為不會塞車,讓社會運輸成本降低。
第二種則是社會環境的因素,葉啓彬表示,很多學生白天上課打瞌睡,是因為本身學習動機不足,對於坐著被動聽講覺得興趣缺缺,因為白天睡了導致晚上很晚才睡著,對於可能學習狀況或動機不佳,或不能自主維持專心度的族群,必須要辨別是先天還是後天造成。

白天的精神是否有效率 仍是關鍵
「我覺得多元是好的」,葉啓彬說,就像現在對於社會各種不同的人,有接納的態度,因為每個人的確是不同的,如果有自我的選擇性,看起來是不錯,「但是我覺得一定要配套」,也就是說,如果只用生理時鐘因素解釋所有現象,沒有處理到注意力、學習動機等問題,其實是很可惜的。
葉啓彬補充,睡眠時間長短確實是考量生理時鐘的重要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白天的精神是否能有效率地學習或工作,也許有些人他可能睡4、5個鐘頭,已經可以很精力充沛地執行任務;也有些人需要睡7、8個小時,非常因人而異。
每個人「晚睡」的狀況也不一樣,通常因年齡層而異,葉啓彬說,國小低年級通常偏向晚上9點睡、中年級介於9點半至10點、高年級10點至10點半、國高中生則可能落在晚上11、12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