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解密登革熱擴散 噴錯藥養出「超級蚊」!建立基因圖譜助防疫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家衛生研究院發現,台灣都市道路狹窄與高密度建築有利於埃及斑蚊擴散,有效擴散距離約154公尺,同一時間各行政區的防治策略差異是影響病媒蚊演化的關鍵,為避免產生超級蚊子,建議將藥劑資源集中使用於「疫情爆發期間」,才能最大化效益並延緩抗藥性,平時以清除孳生源為主,別蚊子密度一升高就猛噴藥。

📌 本文摘要重點 (這是什麼?)
近數十年來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影響,登革熱疫情於全球快速攀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目前已於超過100個國家中流行,每年約有1億至4億人感染登革熱。台灣超過98%本土登革熱疫情發生於南部地區,包括台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埃及斑蚊為台灣南部地區傳播登革熱主要病媒蚊。
然而,持續依賴化學防治會造成病媒蚊對化學藥劑產生抗藥性,過去研究發現,抗藥性擴散速度與範圍,取決於病媒蚊族群間的基因交流程度,了解病媒蚊的散佈因子及擴散距離,對制定有效病媒蚊防治策略以及界定防治範圍有重要影響。
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黃旌集技術助研究員聯手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王弘毅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台灣都市內高密度建築與狹窄道路等特性為蚊子提供了遮蔽與孳生地點,降低了地形對其移動的阻力,反而有利於埃及斑蚊擴散。
黃旌集指出,台灣埃及斑蚊有效擴散距離約154公尺,驗證了過往研究估算埃及斑蚊的空間活動範圍,同時以科學證據支持我國登革熱防治以病例周圍戶外半徑200公尺的防治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以行政區為防治主體,因實施不同程度的病媒蚊防治措施,例如噴藥種類與時機、頻率,造成埃及斑蚊族群人為篩選分化。黃旌集表示,這說明病媒蚊的防治成效與行政區管理策略密不可分,人為防治壓力是影響蚊子演化的關鍵力量,因此噴藥策略必須謹慎。
黃旌集建議,由於藥劑有限且抗藥性風險高,應將藥劑資源集中使用於「疫情爆發期間」,平時以清除孳生源為主,而非蚊子密度一升高時就卯起來噴藥。另外,同一時間各行政區建議噴灑同一種防治藥劑,否則A行政區噴A藥,B行政區噴B藥,有機會提高蚊子抗藥性而產生超級蚊子。
黃旌集表示,所幸埃及斑蚊的飛行距離不遠,這有助於減緩抗藥性蚊子族群從一個地區快速擴散到另一地區的,建立埃及斑蚊的「基因圖譜」有助於追溯疫情源頭,若能確認蚊子來源地,便可參考該地區的用藥歷史,選擇更有效的藥劑進行精準防治。本研究於2025年2月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Ecology》的封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