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部爆5例日本腦炎 住家附近均有3大高風險場域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近期氣溫動輒超過35度,衛福部疾管署公布,國內新增5例居住在中南部的日本腦炎病例。每年6至7月為流行高峰,且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落實防蚊措施。 2025/07/01 15:57 生活 醫藥
中研院首屆「中研學術大會」登場 16場演講盼促跨領域合作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中研院今(30)日起一連4天,舉辦首屆「中研學術大會」,由院內學者針對不同領域主題,進行專題演講。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中研學術大會是希望提供院內交流機會,也盼促進跨領域合作,預計每2年辦理一次中研學術大會。 2025/06/30 10:47 生活 文教
別再輕忽糖尿病前期 研究:血管性失智症風險高54%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血糖偏高也會增加未來認知功能退化的風險,減重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根據研究指出,光是糖尿病前期,罹患血管性失智症 (VD) 的風險就比血糖正常者高出54%。高血糖會直接或透過高血壓等方式損害腦血管,也可能傷害腦神經細胞,影響記憶與學習能力。 2025/06/29 09:30 生活 醫藥
6年內逾47萬人失智 阿茲海默症新藥「延緩退化針」下周開打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心臟外科名醫、前衛生署長林芳郁5年前罹患失智症,引發各界關注。台灣食藥署在今(2025)年正式核准2款治療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藥: 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提供早期患者延緩退化的一線希望。 林芳郁曾任院長的亞東醫院搶得頭香,原訂本周施打全台首針「欣智樂」,不過目前藥品尚未抵台,最快有望下周開打。 2025/06/19 11:57 生活 醫藥
失智症治療新曙光! 6/19亞東醫院打全台首針「延緩退化」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的攀升持續造成台灣長照體系的挑戰。目前衛福部食藥署已核准2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新藥,並將於6月19日在亞東醫院接種全台首針,以延患者緩認知退化。 2025/06/11 18:31 生活 醫藥
13年打造首創AI腦影像技術 名醫楊智傑奪「創新界奧斯卡」(專訪)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13年磨一劍加上AI助力,陽明交大醫學系主任楊智傑開發出領先全球的腦影像分析技術,榮獲「創新界奧斯卡」愛迪生獎金獎,新技術突破現有深度學習系統限制,加入「時間」變量,建立138個大腦灰白質區域的退化軌跡模型,不僅客觀量化精神病患腦部各區退化情形,且能預測退化趨勢,進而鎖定關鍵異常腦區給予精準治療,未來可望擴展至神經退化性疾病。 2025/05/27 10:10 生活 醫藥
台積電揭示:生成式AI改變4成工作 3年內15%日常由代理式AI幫決策 【記者蕭文康/新竹報導】台積電(2330)今舉行技術論壇,亞太行銷處處長萬睿洋在開場致詞時揭示對未來AI世界的想象,他說,我們正在見證從生成式AI到代理式AI,再到實體AI及從雲端的運算,到邊緣的運算,整個演進,生成式AI為人類創造價值,並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改變超過40%的日常工作活動,在2028年前,能自主決策的代理式AI將處理超過15%的日常工作決策。 2025/05/15 12:41 財經 科技新知
防大腦退化4運動!NO.1不是靠爬山 黃仁勳最愛的運動排第一 【即時中心/綜合報導】做事老是忘東忘西?上一秒還記得,下一秒卻突然忘記?現代人壓力大,很可能突然忘記下一秒要說的話、打開冰箱忘記自己要拿什麼,連簡單的拋接球都能失手,但其實這些都是大腦發出的退化警報,營養師高敏敏建議8大食物和4運動,幫助大腦變年輕,增加記憶力。其中,桌球需要高度專注和快速反應,還能提升記憶力。中租集團總裁辜仲立,更在面會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時,贈送球拍給桌球神童黃仁勳,顯然桌球運動對「AI教父」大有裨益。 2025/05/10 11:56 生活 醫藥
媽媽別再忍!止痛藥濫用反加劇偏頭痛 每月別吃超過十天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頭痛絕非忍忍就好,一名35歲護理師從大學開始便有偏頭痛困擾,工作後因輪三班作息不規律,加上需照顧二名孩子,頭痛頻率驟增至每月25天。醫師提醒,多數人頭痛時會先服用止痛藥,但這只能急性治療,無法減少頭痛發作頻率,如果一個月服用止痛藥超過10天,反而會引起「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導致頭痛惡性循環。 2025/05/09 11:01 生活 醫藥
精神科醫作證也疑剴剴遭性虐待!「下體裂傷不尋常」 照片眼神流露恐懼、悲傷 【記者丁牧群/台北報導】1歲男童剴剴2023年疑遭惡保母劉彩萱、劉若琳姊妹聯手虐死,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加護科主任呂立醫師昨以鑑定人身份出庭作證,痛心指出剴剴全身遭虐傷勢多達42處,生殖器有裂傷新舊痕跡,高度懷疑遭性虐待,令人不忍。台北地院今傳喚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丘彥南說明剴剴精神受虐狀況,他不只認為剴剴確實長期精神身心受虐,也懷疑剴剴遭到性虐待,在劉家拍攝的照片眼神流露恐懼、空洞或悲傷,醫師研判剴剴因長期受虐罹患憂鬱症、適應障礙、創傷後壓力症。 2025/04/30 11:53 社會 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