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早衰難逆轉! 專家籲生育補助納入子宮內膜異位症等患者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現代人普遍晚婚晚育,不孕症也成為少子化關鍵因素之一。衛福部將在今年9月試辦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方案,但專家認為這仍不夠,呼籲逐步納入卵巢功能退化的高風險族群,也期待政府持續擴大人工生殖補助、放寬醫療性凍卵條件。

內政部統計,2024年全國出生數創歷史新低,且已連續超過10年呈現下降趨勢,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壓力下,生育政策為我國重要議題,台灣生殖醫學會等團體今(26日)發布《我國少子女化對策——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建言書,包括強化衛教知識宣傳、人工生殖補助方案調整、提高生育保存及凍卵可及性、人工生殖資料庫優化、友善生育環境推動、中央地方協作、孕產家庭心理支持、人工生殖適用對象擴大、商業保險資源導入等9大建言。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說,2024年美國全球生育率評比,台灣的總生育率只有1.11、落居全球之末,情勢非常嚴峻;今年4月舉辦的國際生殖醫學會聯盟世界大會就提到,「不孕症是造成少子化的因素之一,特別是在高所得國家中」,在部分高所得國家中,高達10%的孩童來自人工生殖技術(ART)。

在生育力保存議題方面,蔡英美建議,可比照國際趨勢,逐步放寬補助對象,借鏡歐盟生育政策指標,邁向完美國家;台灣約三成不孕夫妻與卵巢功能相關,一旦卵巢功能下降即無法逆轉,錯失保存最佳時機將降低治療成功率,補助對象可再考量擴增因自體免疫疾病需接受卵巢毒性治療者、患損害卵巢儲備的良性卵巢疾病患者,如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症、反覆卵巢手術者、具有遺傳性卵巢早衰風險者三大族群。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長沈靜芬說,晚婚晚育是全球先進國家共同的趨勢,以台灣而言,2024年育齡婦女第一胎生育年齡為31歲,和2011年的26歲相比,整整差了5年,很多時候想生孩子的時候已經生不出來,政府也提出相關優化方案,「希望早點生,不要只生一個,要生就生2-3個」,自2021年推出人工生殖補助以來,即將迎來第3萬名試管寶寶的誕生。

除了一般不孕夫妻的需求,癌症患者等特殊族群的生育需求同樣需要被照顧。沈靜芬表示,國健署將於今年9月啟動「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方案」,補助乳癌及血癌患者凍精凍卵,未來也會擴增「試管嬰兒補助」,讓更多人能夠減低生育負擔,希望透過政策落地調整及滾動式更新,鼓勵更多女性能提早規劃生育,同時也會持續關注民眾需求,與醫界合作精進制度。
針對生育健康對育齡癌友的重要性,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基金會自2014年起開始推動「癌友生育健康」議題,有生殖細胞瘤病友提到,盼保有存活期的生理功能和生活品質;也有癌友想獲得更多生育能力保護資訊,了解自己還有哪些選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