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頒12位模範漁民!署長王茂城:漁業是火車頭產業 產值僅次航運

生活 職場
2025/09/03 15:28
問問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農業部今(9/3)舉行「114年全國漁民節全國記者會」,漁業署署長王茂城為12位模範漁民披掛榮譽彩帶,他直言,台灣四面環海,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起家產業,歷經超過1甲子的發展,現在產業產值達1千億元,若加上下游,整個產業鏈超過3500億元產值,漁業是火車頭產業,感謝這12位漁民付出。

余孟怡(右)創立潛水俱樂部並經營B1 Café,將潛水教學結合環境教育,鼓勵學員親身參與海洋保育。陳卓邦攝 zoomin
余孟怡(右)創立潛水俱樂部並經營B1 Café,將潛水教學結合環境教育,鼓勵學員親身參與海洋保育。陳卓邦攝

◎加入小知族,喝免費咖啡

漁業署長王茂城表示,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2000公里,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起家產業,在民國40至50年代,當時經濟匱乏之際,政府鼓勵漁民造船出海捕魚發展養殖,才提供全國民眾優質蛋白質,目前整體漁業歷經超過1甲子的發展,現在產業產值達1千億元,漁業是火車頭產業,上游串起造船、漁具、整補、五金等,下游串起加工、運輸等,整個產業鏈超過3500億元產值,若以台灣16項海洋產業中,是僅次於航運以外,產值第二高的產業,台灣是海洋國家,漁業產業絕對占關鍵重要角色。

王茂城強調,在面對國際管理規範、全球氣候變遷挑戰,現階段受關注的人權議題,整個漁業產業發展面臨很多壓力,政府用智慧韌性永續安心為施政主軸,另外,漁業署也擬定5大政策方針協助產業,包含衛生安全、合法捕撈、生產過程要友善生態及環境、善盡企業責任負起照顧漁船員的薪資福利等,還有面對淨零轉型趨勢,未來方針也會走向低碳水產,期待大家齊心同力迎接外界挑戰。

本屆12位模範漁民橫跨不同年齡層,年僅35歲的劉柏君,到71歲的李美金,涵蓋青年、中壯年與資深漁業工作者,其中女性漁民佔3位,展現出漁業群體的多樣化與包容性。獲獎者們來自遠洋、沿近海、養殖、漁家婦女及漁業資源保育等五大領域,皆以智慧技術與創新管理為基石,引領臺灣漁業走向永續發展的轉型新未來。

漁業署署長王茂城。陳卓邦攝 zoomin
漁業署署長王茂城。陳卓邦攝

12位模範漁民包含,在遠洋與沿近海漁業方面,陳皇誠致力推動魷秋產業現代化,建構智慧管理與冷鏈體系,並重視漁工安全與權益保障;李明樺以改良漁具實踐責任漁業,減少對海洋資源的衝擊;陳正文打造全臺首艘配置冷循環系統的扒網漁船,有效提升漁獲保鮮與作業效率;黃嘉正導入櫻花蝦公開拍賣與基金管理制度,提升市場透明度與漁民收益保障;林宏達則恪守禁漁期並參與海難救援,展現海上同舟共濟的精神。

在養殖漁業方面,鄭瑞隆推動產銷履歷等標章及獲全台第一家「農產品初級加工場(水產類)」,建構產銷供應鏈;劉柏君採行低密度友善養殖模式,成功拓展出口市場;蔡聖倫運用循環水系統與生態工法,建構無毒、節能的綠色養殖場域,並輔導逾百位漁民取得產銷履歷;鄭志強導入專利漁電共生養殖池結構「集魚溝」,開創養殖與再生能源並行的新模式。

女性力量同樣在產業與社區中扮演關鍵角色,李美金為澎湖資深海女與潮間帶導覽員,推廣漁撈文化並多次協助救人,為在地海洋教育貢獻良多;陳惠貞則在彰化區漁會創立芳苑新住民家政班並擔任班長,促進多元文化交流與社會融合。資源保育者余孟怡則結合社區、學校與企業推動超過300場次淨灘與環教活動,活化鼻頭漁村文化,成功帶動青年返鄉與地方再生。

鄭志強(右)導入專利漁電共生養殖池結構「集魚溝」。陳卓邦攝 zoomin
鄭志強(右)導入專利漁電共生養殖池結構「集魚溝」。陳卓邦攝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漁業署 # 王茂城 # 模範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