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灌水也會出事!十大喝水傷腎排行 以為餓了其實是渴了 【記者陳亮諭/綜合報導】水喝太少或太多都會傷腎!營養師高敏敏列出10大錯誤喝水習慣,其中過量喝水占了4個,建議每人一天喝水量為體重的3%~4%,採平均分次、每天白天至少8次飲水。台南市立醫院醫營養師張秀如表示,缺水時,脂肪代謝率會降低,喝水有助減重,不少人將口渴誤為飢餓,攝取不必要的飲食致體重增加。 2025/09/16 06:19 生活
醫院人力流向醫美!六大工會盼調薪扭轉困境 籲衛福部長表態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行政院日前宣布明年軍公教不調薪,六大醫療工會聯合表達不滿與遺憾,今日(9/5)呼籲政院及各黨立委能在接下來的預算會期懸崖勒馬,確立公立醫院調薪方針,否則加速醫院人力流向診所及醫美產業,惡化醫院照護量能及眼下臨床經驗難以銜接困境,同時希望衛福部長石崇良及新任內閣明確表態及有所作為。 2025/09/05 20:13 生活 醫藥
育嬰留停開放以「日」為單位 勞團肯定!盼延長到子女上小學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行政院會今(4)日通過「育嬰留職停薪」彈性措施,未來可以「日」為單位申請育嬰留停、以「小時」為單位請家庭照顧假。對此,勞團表示,肯定育嬰留停與家庭照顧假更彈性化,但也呼籲推動有薪育嬰假或照顧假,並提高育嬰留停的實際所得替代率,也將育嬰留停從子女3歲前,延長到幼兒園或小學階段。 2025/09/04 18:16 生活 職場
懶人包|育嬰留停彈性新制明年上路 3歲以下才能請有望放寬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行政院會今(4)日通過「育嬰留職停薪」彈性措施,勞動部說明,未來可以「日」為單位申請育嬰留停,但上限為總計30天,另外,家庭照顧假則能用「小時」為單位申請,並有30人以下企業彈性育嬰留停獎勵金、職代人力加班上限放寬等配套措施。勞動部也表態,不排除未來推動修法,將3歲以下才能請育嬰留停的限制放寬。 2025/09/04 16:58 生活 職場
育嬰留停雙親「60天彈性請」 小企業日領1千元獎勵金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行政院會今拍板通過「育嬰留職停薪」彈性措施,未來勞工可以選擇以「日」為單位申請,天數不超過30日,雙親合計可以申請60日,期間可領8成薪資補貼;政府也針對「30人數以下」的小微型企業祭出育嬰留停每日1千塊獎勵金,以減少人力調度衝擊,勞動部已匡列明年5億元預算用在此獎勵方案。此外,開放家庭照顧假以「時」為單位申請,雇主不得拒絕,也不得扣勞工全薪獎金。 2025/09/04 13:05 政治 黨政要聞
每天睡8小時還是累又常生病恐是「氣虛或脾腎雙虛」 中醫教4面向調理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中醫師指出,每天睡8小時還是覺得累,或者常常感冒、拉肚子、腰痠背痛等,在排除重大疾病的情況下,很可能就是中醫所說的氣虛或脾腎雙虛,「疲勞不是意志不夠強,而是身體早已超負荷運轉」,建議可從4大面向著醜,包含中藥材調理、飲食食補、針灸與艾灸,還有生活調整。 2025/09/03 11:43 生活 醫藥
9月星座運勢!第1名旺到中秋節 這些人防爛桃花 【即時中心/綜合報導】2025年來到9月,時序入秋依然烈陽高照。命理師小孟表示,12星座運勢第1名一路旺到十月初的中秋節,工作運勢5顆星,但對另一半有較大的情緒,注意溝通別語出傷人。天秤座、雙魚及射手座慎防爛桃花(註:知新聞貼心提醒您,星座運勢說法僅供參考。) 2025/09/01 14:29 生活 知天氣
政院版《職安法》修法4大重點 公家機關非公務員可適用救濟機制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行政院會今(28)日通過《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正草案,勞動部職安署說明,修正草案有四大重點,包含強化工程業主源頭防災責任、加強營造工程的各級承攬管理、增加職場霸凌防治專章,以及提高違法開罰上限。另外,公務機關內的非公務人員遭遇職場霸凌,準用公務人員申訴、調查規定,但若對結果有疑慮,可依《職安法》救濟。 2025/08/28 15:10 生活 職場
石崇良升衛福部長 醫雙手比讚:嚇一大跳、相當期待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衛福部長新氣象!行政院本周啟動內閣改組,衛福部部長將由現任健保署長石崇良升任。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稍早幾乎與媒體同一時間得知訊息,直呼「我也嚇一跳,嚇一大跳」,但認為這個人事安排「非常好」、相當期待,大讚對方資歷完整,推動各項醫療業務的腳步也都相當快速,笑稱「我們醫療機構在後面追趕得還滿辛苦的」,同時也期許他上任後,持續落實分級醫療。 2025/08/27 14:07 生活 醫藥
獨家|80歲免評聘移工爆「借人頭」亂象! 出借阿公嬤名現賺1萬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8月起80歲以上族群,免巴氏量表評估即可聘看護移工,不過,《知新聞》接獲民眾投訴出現「借人頭聘移工」亂象,移工仲介找滿80歲、無移工需求者擔任人頭,聘雇移工後讓移工從事其他工作,擔任人頭者每月可獲1萬元,就連幫忙媒介者都能月領5千元。對此,勞動部官員說,過往少有此類案例,但確實很可能發生,需要多警覺。 2025/08/25 12:06 生活 職場